2017年11月17日02:17 新京报

阿里员工炒港股年赚1000万?点这里,你也可以成为下一个TA!【详情】

  任泽平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,2014年,因在研报中高呼“5000点不是梦”而走红。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

 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,2017年的A股市场走出了结构性牛市,在基本面改善、制度环境更加规范,越来越国际化的影响下,中国股市有望迎来真正的“慢牛”。结构性牛市的关键是基本面,“讲故事”已不能为市场所接受。A股明年加入MSCI代表中国的资本市场更加开放,会带来市场投资风格投资理念的变化,会更加注重基本面。

  2017年A股走出了“结构性牛市”

  新京报:你如何评价2017年的A股市场?

  任泽平:2017年A股走出了结构性牛市,从年初的3100点上涨至3400点,消费、金融、周期股出现了轮番的上涨。值得注意的是,A股并不完全反映中国经济,如果把香港、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考虑在内,比如腾讯、阿里巴巴,还有今年5倍涨幅的恒大,今年的股票市场是一个牛市。

  新京报:上涨的原因是什么?

  任泽平:真正的牛市怎么来的?不是题材炒作,也不是流动性泛滥,而是企业盈利改善,业绩提升。

  第一点,A股企业的基本面在改善,在新的一轮周期的起点上,企业盈利逐步恢复,第二点,我认为是A股的制度环境的变化,正本清源,监管环境越来越严,越加规范。第三是越加国际化,比如说A股明年纳入MSCI指数。伴随基本面改善以及制度环境的变化,今年价值投资回归。

  新京报:怎么看“新周期”之争?

  任泽平:“新周期”之争本质上是多空之争,即大家对经济,对A股的多空观念。我其实很少评论同行的观点,虽然别人经常来怼我们的观点,但是你会发现今年我们不怼别人,我觉得作为分析师,就认真做好自己的研究,对错交给市场去评价。

  新京报:有观点认为这一轮经济增长是金融加杠杆所致,伴随金融去杠杆和去库存,经济会出现回调。

  任泽平:这种观点过于强调金融周期而忽视产能周期。中国在结构上还是去杠杆,包括产能去化。房地产去库存、传统行业的去产能甚至地方债务置换,其实都取得了一些进展,并化解了部分债务,它的代价就是居民杠杆上升,非银金融杠杆上升,相当于转移了。所以现在进行房地产调控,加强金融业监管。

  去库存会使市场有短期的回调,不过它是一个中周期的产能周期的向上周期,这种库存的波动比较弱,不宜过度放大,我觉得还是要看大方向。

  新京报: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一轮经济复苏是刺激房地产基金导致的,不是新周期而是老故事。

  任泽平: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中国经济观察不全面,导致以偏概全。因为中国除了投资之外,今年出口是复苏的不仅名义改善,在计算价格因素后,实际增长也是改善。

  其次,今年中国的消费非常好的,除了茅台卖得好,我们在其他很多领域的消费需求都有表现,新的消费业态、消费模式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。今年消费股涨势很好,消费相关的公司的业绩也在增长,定制家具、电器反映了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。

  新京报:“结构性牛市”的特征是什么?

  任泽平:一定要看基本面,现在流动性收紧,利率向上走,监管收严,这种情况下讲故事肯定不能为市场接受,所以回到最基本的,还是基本面,企业业绩。

  新京报:那也就是说白马蓝筹股会涨?题材概念会跌?

  任泽平:我不区分白马、蓝筹,一切还是以基本面为主,以企业业绩为依据。

  新京报:A股的结构性机会在哪?

  任泽平:我们的判断是震荡向上,结构性行情。主推三个方向,一个是新周期,一个是低估值,第三个是改革相关的。我们的策略叫“每一次回调都值得买入”,说得性感一点就是“每一次回眸都令人心动”。

  股市有可能出现真正的“慢牛”

  新京报:这一轮“结构性牛市”持续时间会有多长?

  任泽平:个人观点,我觉得只要逻辑没有被破坏,就可以坚持。其实最近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,因为制度变革、投资者结构变化以及投资理念的变化。中国会否真的迎来一轮慢牛?

  以前大家经常因为散户主导的市场结构,投机氛围浓重的情况,大家一说慢牛就当笑话来讲。但是随着上述情况的改变,环境变化导致市场真的出现慢牛,比如从2016年2017年,这就是一轮慢牛。

  新京报:那你会建议优先配置股票吗?

  任泽平:2017年到2018年推荐配置股票,2019年到2020年推荐配置地产。

  新京报:A股明年正式纳入MSCI指数,有何影响?

  任泽平:A股明年加入MSCI代表中国的资本市场更加开放,会带来市场投资风格投资理念的变化,会更加注重基本面。国外很多的机构投资者,更重视资产安全和保值性,它们对于风险收益的要求与普通投资者不太一样。

  新京报:现在一个热点出来,一周的涨幅就会透支未来几年的股价涨幅,你觉得未来市场风格会变化吗?

  任泽平:我觉得投资者会逐渐重视基本面,会更加理性。会考虑市场提的这个概念,未来有没有业绩兑现?是不是能够落地,不会像以前一样,上市公司换个名,或者说有并购传闻,投资者就盲目参与。

  采写/新京报记者 朱星 王全浩

新浪声明: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,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
责任编辑:马天元 SF180

热门推荐

相关阅读

股市直播

@@=it.user.name$$
@@=it.publish_time$$
@@? it.islive$$
@@=it.content$$
@@??$$

网友提问:@@=it.question$$

老师回复:@@=it.answer$$

@@?$$
0